彭雅玲
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所教授
兼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
我的人生有一個重大轉折,即2015年及2016年這兩年從學界借調到南投縣政府擔任教育處長。這兩年開啟了我地方教育行政的道路,也大大豐富我的生命。在此之前我的生活重心大抵圍繞在大學的教學、研究與行政工作,與地方的關聯僅止於指導學生的教育實習、專業服務,或受邀擔任教師研習講座或語文競賽的評審。因為到地方服務的機會,使我有機會實踐人文與生命關懷的教育理念,這一趟奇異的旅程,使我眼界大開,見聞許多感人的故事,經歷過去在舒適圈裏無法想像與從事的事,也開始學會從地方創生的角度處理教育問題。
初到南投,為解決偏鄉教育的困境,需要第一時間深入學校了解問題,充分對話,於是我請同仁積極規畫十三鄉鎮學校視導行程,從最海拔最高,交通最不便捷的信義鄉、仁愛鄉開始,接著依序視導中寮鄉、水里鄉、魚池鄉、國姓鄉、埔里鎮、竹山鎮、鹿谷鄉、集集鎮、名間鎮、南投市、草屯鎮等鄉鎮學校。訪視中寮鄉前,我便聽聞年近八旬的廖修霖爺爺、劉碧麗奶奶,十五年來擔任志工,義務課輔中寮鄉學童,他們的付出令人動容,於是視導北中寮學校時期,特別帶著縣府感謝狀去拜訪廖爺爺和奶奶。
廖爺爺和奶奶於921地震搬回南投家鄉,定居在中寮鄉清水村,他們將大陸工廠遷回南投,幫助中老年人就業,不久發現中寮鄉人口外移嚴重,許多隔代教養或外配家庭,使當地學童普遍處於經濟及文化雙重弱勢。廖爺爺和奶奶不忍中寮鄉學童學習競爭力不足,遂投入義務課後輔導志工行列,為照顧更多學童,特別在寓所興建瀧林書齋,義務輔導教育資源不足的偏鄉學童的課業,並自編英語教材增進學童英語能力,這樣子一作便十五年。廖爺爺後來至東海大學進修EMBA班認識許恩得主任,許主任結合企業界的資源,2014年暑假設置「東海關懷營」,引進大學生志工投入中寮鄉學童英語夏令營活動,開始為偏鄉學童的學習注入了充滿創意的學習能量。
任何工作草創時期總是辛苦的,2015年底廖爺爺和奶奶偕許主任到教育處拜訪我,為擴大學童的國際觀,2016年的營隊活動擬召募國際志工參與的構想。廖爺爺、奶奶和許主任聊起東海關懷營,對於偏鄉學童的關愛與熱忱,教我心中油然生敬。
我原知道一些美籍台裔青年暑假隨父母返台探親,父母親不希望因語言文化的隔閡,子女無所事事而虛耗青春,或養尊處優不懂得感恩惜福,更期望子女隨行返台期間,能多學習中文,多認識台灣文化,以免與原生家庭的長輩產生思想文化的斷層。在討論的過程中,我靈光乍現,海外青年如果招募不易,也許可由我認識的美籍台裔青年招募。
透過管道傳遞訊息,很快招募到喬治亞州的美籍亞裔青年(包括台裔、馬來西亞裔)報名參加東海關懷營。我另外從教育處正在執行教育部的學習型城市計畫,提撥十萬元補助「東海關懷營」志工食宿、訓練及文化參訪之所需,其餘經費仍由許主任向贊助東海關懷營的企業募款。
2016年暑期關懷營活動相當成功,創造了三贏的效果:首先省下的機票錢,可安排國內外志工參加在地文化活動,增加海內外青年志工對地方文化的認同;其次給予偏鄉學童英語教學的任務,海內外青年志工共備過程中,彼此合作學習,增進交流與友誼。其三,偏鄉學童因為海內外青年志工共同規畫的課程,挑旺了學習英語的動力,並強化了對世界及未來的想像。
我盤點過去縣府每年花250萬,只能聘請二位外師投入英語教學,受惠學校及成效均有限。2016年我不花縣府一毛錢,運用縣府外部經費10萬元,既讓偏鄉五校學童在暑假期間得到很好英語學習的機會,同時也增加教育處執行中央計畫的成果。一個月的營隊課程,關懷營創造了一個全語言的環境,偏鄉孩童不再視英語學習為畏途,海外青年志工成為孩童學習的催化劑,孩童想了解大哥哥大姐姐成長的國家,也想進一步和大哥哥大姐姐溝通,於是學習英語便更有動力了。2016年營隊課程結束,在中寮鄉公所發表學習成果,成果豐碩,海內外志工和中寮鄉學童相擁而泣,大家都依依不捨,場面感人。
2016年的成功的經驗,激勵了參與學校的師長,2017年廣福國小、清水國小、爽文國小、永樂國小及永康國小等五校,在校長帶領及東海大學許主任的協助下撰寫計畫,成功申請到教育部華裔英語營隊計畫的經費補助。東海關懷營關懷中寮鄉學童的教育模式,已成功吸引更多志工、慈善人士及企業投入,漸漸地也使中寮鄉其他學校,甚至其他鄉鎮的校長,希望關懷也可以同時照臨。我看到東海關懷營這股善的力量正在循環。
過去地方辦教育的方式就是政府編列預算、撥款、執行經費,但經費永遠補不足缺口,成效也往往不彰。學校為了核銷經費、經費的執行率和上繳政府的評鑑報告,常常耗費許多時間處理文書,使得老師和學生失去了教與學習熱情。我在地方行政兩年,面對許多教育困境,或許因為身處弱勢財政縣市,使得我不得不擺脫既有的辦學模式。於是我積極開源與節流,努力向外部找經費,整合內外部資源,並加以靈活運用。我開始扮演媒合的角色,媒合國中小學校、地方大學、地方企業、地方產業、NGO組織、在地人士、返鄉者、移居者,以激勵教師創意教學並營造有利學生學習的環境。
當前的教育環境瞬息萬變,挑戰益艱鉅,而經費往往有限。地方教育的生機,不能受制於一成不變的政策,我在地方行政兩年,領悟到身為教育領頭羊,要為大家搭建一個可以共同參與地方教育振興、共同創造地方教育模式的平台,使所有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或團體都願意委身其中,而且從中都能共享個體生命的實踐與成長。